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更多…
沙龙预告:社会情感智能的发展与学习

2022-11-02

社会情感智能强调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和心理状态(如愿望、信念、意图、知识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竞争与合作的生存智慧;它还包括整合和利用社会信息,在不确定的、有风险的情境下做出决策,并通过共情与心理理解能力配合完成社会互动任务。本周学术沙龙,伍珍副教授课题组将分享4个新近研究进展报告,从亲社会行为、将心比心、亲子互动、风险决策四个角度展开研究,试图深入理解人类社会情感智能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内在机制。

郭子妍同学关注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学习过程。亲社会行为是指考虑他人的福祉、对他人有利的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安慰、合作、利他性惩罚等多种类型,是重要的合作行为。实施亲社会行为需要个体付出代价,但往往没有直接的、即时的利益回报;尤其是在单次互动、匿名情境下针对陌生人的亲社会行为,被认为是进化上的难题,因而一直是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此外,亲社会行为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内化和外化问题、助力学业和工作成就、提高幸福感等等。总之,作为一种重要、普遍且复杂的社会互动行为,研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情感智能的本质,也有益于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构建良好社会互动氛围。郭子妍同学结合行为实验与强化学习计算建模,重点探究了人们如何学习利他性惩罚的社会规范,以及社会学习过程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亲社会行为奖赏机制的理解,也有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实践。

徐丞谊博士探讨了父母将心比心 (mind-mindedness) 的中西差异及其在青少年早期对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业成就关系的中介作用。将心比心是指父母在多大程度上将子女视为有自己的想法、感受、愿望的独立心理个体来对待,可能是影响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五分钟语音样本 (five-minute speech sample),发现与英国样本相比,中国父母对青少年子女表现出较低的将心比心和积极评价,且父母将心比心可能是社会经济地位影响青少年早期数学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机制,有助于缩小不同背景儿童之间的学业成就差距。

于佳露同学探讨了智能时代亲子互动模式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通过在一年内三次追踪学龄前儿童,探究家庭内的电子微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采用多元宇宙分析(multiverse analysis)的方法检验交叉滞后(cross-lag)模型中效应的稳健性。发现无论何种屏幕暴露的时间,都无法预测后续的行为问题。相比于使用时间,她发现更重要的是电子相关的教养行为(digital-related parenting),尤其是家长对于电子产品的脚手架行为,能够显著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

德力克同学探索不同社会经济地位(SES)如何影响儿童的风险决策。他通过使用行为实验发现:1)学龄前儿童在失去框架下比获得框架下更冒险;2)失去框架下越高的SES与越冒险的倾向相关,而获得框架下SES与儿童的冒险性呈倒U型趋势;3) 高SES儿童更多在冒险有益情况下做出冒险选择,而低SES儿童更多在冒险有损情况下做出冒险选择,表明低SES儿童的数学计算以及抑制不良影响做出有利决策的能力可能存在缺陷;4)实验中临时给予低SES儿童更多资源以提高其主观SES会提高其冒险性,进一步说明了SES与风险决策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该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SES就已经显著影响其风险决策,为社会阶层差异带来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弥补了重要的早期发展证据,也为干预低SES个体的风险决策行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73687

邮箱:psych@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