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

通知公告 更多…
蔡曙山

2020-02-10

 

蔡曙山,教授,博导,心理学系教授委员会主任,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语言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语言逻辑、语言哲学、心智哲学、认知科学

研究专长: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语用逻辑、自然语言的形式理论(理论语言学)、心理逻辑、高阶认知

电话:8610-62773687 (办)

电邮:sscai@mail.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

1978.9-1982.7 贵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4.9-1987.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9.9-1992.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逻辑学专业,语言逻辑方向,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4.10-2005.10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2006, 2007, 201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

2006, 2008, 2009, 2014 汉堡大学访问研究

 

工作履历

1992.1-2000.6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历任基金处副处长,规划处副处长、处长

2000.6-2006.6 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

2006.4-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6.4- 中国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2008.5-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1. 国际学术职务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

(2) 国际符号学研究会执行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

(3) 国际符号交际学院会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

(4) 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组委会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 国内学术职务

(1)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2) 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

(3)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

(4) 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3. 学术期刊编辑

(1) 《逻辑学研究》编委;

(2) 《学术界》学术委员;

(3) 《科学中国人》编委;

(4)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编委;

(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

研究概况

科研项目(2001年以后)

(1) 特殊人群的心理支持与认知决策系统,清华大学自主创新项目,任首席专家,2009-2012。

(2) 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和应用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研究项目,任首席专家,2007-2011。

(3) 清华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哲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合作项目(PNP Program),项目负责人,2006-2007。

(4) 自然与人工认知系统跨模型交互研究计划 (Cross-modal Interac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Cognitive Systems, CINACS),中德博士生交流计划,参加者,清华大学与德国汉堡大学合作项目,2005年至今。

(5) 认知科学研究创新基地,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项目,任基地主任,2004-2007。

(6) 数字化的逻辑基地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2001-2005。

(7) 语言逻辑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负责人,2001-2005。

(8) 语言逻辑及其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教育部重大项目,负责人,2001-2005。

开设课程(2000年以后在清华大学开设的课程)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

(1) 语言心理学

(2) 思维心理学

(3) 推理心理学

(4) 溯因推理导论

(5) 认知科学基础

(6) 认知科学系列讲座(合作开课)

逻辑学

(7) 数学逻辑(一阶逻辑)

(8) 模态逻辑

(9) 多值逻辑

(10) 现代逻辑和形式化方法

逻辑学和语言学

(11) 语言逻辑

(12) 自然语言的形式理论

(13) 语用学和自然语言理解

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

(14) 言语行为理论

(15) 语言哲学

(16) 心智哲学

交叉学科

(17) 认知逻辑

(18) 心理逻辑

 

奖励与荣誉

(1) 2013年被评为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

(2) 2013年获中国逻辑学会特别荣誉奖。

(3) 2008年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

(4) 2010年被评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先进工作者,并获奖励。

(5) 2007年被评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先进工作者,并获奖励。

(6) 2003年获中国自然辩证法协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7) 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九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个人,并获奖励。

学术成果

1. 专著

(1) 蔡曙山、邹崇理:《自然语言形式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蔡曙山:《语言、逻辑与认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蔡曙山:《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重印。作者改进了英、美著名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塞尔(John R. Searle)等人的工作,建立了语用逻辑形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这项研究受到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科学国家总统奖章获得者、著名语言哲学家塞尔的赞誉。

2. 编、译著

(4) 米黑尔•罗科、威廉•班布里奇编,蔡曙山等译:《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本书入选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科技类唯一推荐书目。

(5) Cai, Shushan. et al. (eds.)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ceeding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London: 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11.

(6) Cai, Shushan. et al. (eds.) Mind and Cognition, Beijing: Tsinghua-Springer Press, 2012.

3.论文(已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被中国期刊网全文选用80多篇,此处选60篇)

(1) 蔡曙山. 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北京:《科学通报》,2013年第58卷,2013, 58: 3530–3543, doi: 10.1360/ 972012–515。SCI。

(2) 蔡曙山. 心理与逻辑:人类认知的两个重要通道,北京:《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22期。

(3) 衣新发,赵倩,蔡曙山. 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0~2007,北京:《心理学报》,2012, Vol. 44, No.2, 226−236 6−236。CSSCI。

(4) 张玲, 蔡曙山, 白晨, 衣新发. 假言命题与选言命题关系的实验研究——对逻辑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思考,太原:《晋阳学刊》,2012年第03期,83–87。CSSCI。

(5) Cai, S. The age of synthesi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to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and hereafter, Bei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2011, 56: 465–475, doi: 10.1007/s11434–010– 4005–7. SCI.

(6) Bai, C.; Cai, S. & Shumacher, B. P. Reversibility in Chinese word formation influences target identification.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1, 499, 14–18. doi:10.1016/ j.neulet.2011.05.020. SCI.

(7) Cai, Shushan. The role of abduction in learning and cognition, in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July 19–26, 2011, Nancy, France.

(8) 衣新发, 蔡曙山. 认知科学、聚合技术与中国国家安全,石家庄:《河北学刊》,2011(5):179–182。CSSCI。

(9) 蔡曙山,白晨,衣新发,韩旭. 推理在学习与认知中的作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6–11。

(10) 蔡曙山,白晨,韩旭,易源俏. 继续推进多学科认知科学研究,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11期,28–31。

(11) 宋春艳,蔡曙山. 塞尔哲学的新进展:社会本体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4期,46–53。CSSCI。

(12) 宋春艳,蔡曙山. 范式与制度性事实,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3期,7–11。CSSCS。

(13) 衣新发,林崇德,蔡曙山,黄四林,陈桄,罗良,唐敏. 留学经验与艺术创造力,北京:《心理科学》,2011,34(1): 190–195。CSSCI。

(14) 衣新发,侯宁,蔡曙山,彭凯平. 铁路机车司机的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4), 53–57。CSSCI。

(15) 衣新发,蔡曙山. 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 期, 31–40。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CSSCI。

(16) 衣新发,蔡曙山,刘钰.文化因素影响创造力的实证研究. 社会科学论坛, 2010, 8, 4–12。CSSCI。

(17) Cai, S. CS, NBIC and unify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Science,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2010. ISTP.

(18) 蔡曙山. 综合再综合:从认知科学到聚合科技,合肥:《学术界》,2010(6):5–24。CSSCI。

(19) 蔡曙山. 人类心智探秘的哲学之路――试论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的发展,太原:《晋阳学刊》,2010(3): 3–11。CSSCI。

(20) Cai, S. Conv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and logic on the frame of cognitive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gust 2009(3): 93–107. Taylor & Francis Group Ltd. 2009. SSCI。

(21) 蔡曙山. 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5–38。CSSCI。

(22) Cai, S. The twelve Chinese zodiac animal signs: their semiotic explanation and cognitive significance, Proceeding of 10th World Congress of Semiotics, 2009. ISSTP.

(23) Cai, S. The Language Preferred Models in Cognition, Proceeding of CINACS, Hamburg University, 2008. ISSTP。

(24) 蔡曙山. 从语言到心智和认知: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以塞尔为例,石家庄:《河北学刊》,2008(1): 43–52。CSSCI。

(25) Cai, S. Logics in a New Frame of Cognitive Science: On Cognitive Logic, its Objects, Methods and Systems,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ceeding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Vol.1. London: 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09, 427–442. ISSTP.

(26) Cai, S. A Cognitive Model with Two Structures of Language and World, Mind and Cognition, Tsinghua-Springer, 2008.

(27) 蔡曙山. 论形式化,北京:《哲学研究》,2007(7): 97–105。CSSCI。

(28) 蔡曙山. 认知科学:世界的和中国的,合肥:《学术界》,2007(4): 7–19。北京:《新华文摘》转载,2007(19): 27–31。CSSCI。

(29) 蔡曙山. 认知科学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7(4): 243–248,CSSCI。

(30) 蔡曙山. 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塞尔教授的对话,合肥:《学术界》,2007(3): 7–17。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卷全文转载2007(7): 2–9。CSSCI。

(31) 蔡曙山. 逻辑、心理与认知――论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的发展,杭州:《浙江大学学报》,2006(6): 5–12。CSSCI。

(32) 蔡曙山. 没有乔姆斯基,世界将会怎样,石家庄:《社会科学论坛》,2006(6): 5–18。

(33) 蔡曙山. 论虚拟化,杭州:《浙江社会科学》,2006(5): 111–121。CSSCI。

(34) 蔡曙山. 符号学三分法及其对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学报》,2006(5): 50–58。CSSCI。

(35) 蔡曙山. 再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合肥:《学术界》,2006(4): 20–39。CSSCI。

(36) 蔡曙山. 认知科学背景下的逻辑学,南京:《江海学刊》,2004(5): 23–30。CSSCI。

(37) 蔡曙山. 论我国大学文科的发展阶段及办学理念,《学术界》,2004年第1期,7–25。被引29次。

(38) 蔡曙山. 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指标的意义--兼论CSSCI的科学评价功能及其发展方向,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208–220。被引26次。

(39) Cai, S. Logic, Speech and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 of 8th Congress of IASS/AI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Lyon, 2004.

(40) Cai, S. A Formal System for the Illocutionary For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I,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Vol. XXIV No.3, 2003 (autumn): 142–148。CSSCI。

(41) 蔡曙山. 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北京:《科学中国人》,2003(12): 37–39。

(42) 蔡曙山. 学科交叉视野中的现代逻辑,北京:《科学中国人》,2003(11): 14-17。

(43) 蔡曙山. 心智科学的若干重要领域探析,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 75–80。CSSCI。

(44) 蔡曙山. 模态的语用逻辑,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2(3): 20–26。CSSCI。

(45) 蔡曙山.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科学评价,合肥:《学术界》,2002(3): 7–20。CSSCI。

(46) 蔡曙山. 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的学科制度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2(3): 79–80。CSSCI。

(47) 蔡曙山. 论技术行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2(2): 77–86。CSSCI。

(48) 蔡曙山. 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 18–22。CSSCI。

(49) 蔡曙山. 论数字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3–42。CSSCI。

(50) 蔡曙山. 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合肥:《学术界》,2001(1): 16–27。CSSCI。

(51) 蔡曙山. 逻辑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0(4): 79–88。

(52) 蔡曙山. 语用逻辑及其在计算机语言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广州:《中山大学学报》,2000(2): 35–41。

(53) 蔡曙山. 试论金岳霖的道路,广州:《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2): 1–9。

(54) 蔡曙山. 对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现状的分析,合肥:《学术界》2000(1): 5–16。

(55) 蔡曙山. 从处理好几个关系看社科规划,载1999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56) 蔡曙山. 量化的语用逻辑,北京:《哲学研究》,1999(2): 65–73。CSSCI。

(57) 蔡曙山. 命题的语用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7(5): 46–55。CSSCI。

(58) 蔡曙山. 政策分析原理,北京:《中国行政管理》,1991(10): 36–37。CSSCI。

(59) 蔡曙山. 词项逻辑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北京:《哲学研究》,1989(10): 66–74。CSSCI。

(60) 蔡曙山. 一个与卢卡西维茨不同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系统,北京:《哲学研究》,1988(4): 33–41。CSSCI。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73687

邮箱:psych@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